顯示包含「品味管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品味管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4月 01, 2009

河蟹國度的草泥馬創意

一向以為,滿口詩詞的國務院總理溫+飽對中國很是熟悉。然而,當聽到總理在造訪武漢一家企業時,卻竟對年青科研人員說,「國家的未來更重要的是要靠國家的創新能力」,惑仁便立時狐疑,總理是太天真,還是對「國情」不甚了解?

是的,「國家的未來更重要的是要靠國家的創新能力」是對的,七大工業國,有哪個不是靠自主研發、獨當一面的技術起家?工業革命之後,英美德法不論在文化或經濟實力上,都是世界的領導者,明治維新後,日本亦踏足國際舞台,即使今時今日,美日歐的實力,亦未是什麼四小龍金磚四國可取代的。

然而,最核心的問題,不是中國的未來是否靠創意、又或是中國有沒有創意,卻是中國有沒有條件容納創意。

創新能力主導的「創意產業」指的可以是文化產業,亦可以是工業產品,但創意,反正就是來自天馬行空,需要空間、需要土壞的——正如當空氣彌漫著河蟹了,戈壁神嚴之首草泥馬自會下凡。試想想,一個「怪力亂神」的罪名,已足以令《死亡筆記》、《龍珠》等類型的作品不可能在內地創作出來,黑社會題材更不用說了,而一個連youtube也因載有西藏片斷而給河蟹掉了,你可奢望中國能有什麼創意?

創意,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小孩子的腦袋裡,不是就有無窮的可能性嗎?的確,一個社會需要一點秩序、一點規則,但自由,正正就是創意的土壤。很多人會說,自由也有個界限呀——對不起,有界限的自由,只能是A貨自由,自由,應是在不侵犯他人自由下的選擇,底線是不能用法規或行政手段,去規限人的品味及思想。當一個社會的官僚,本能地用官僚作風企圖蒙混社會,罵她個狗血淋頭的人卻被另一堆官僚規限時;當一個社會上的人,連喚人賓妹阿差也犯法時;當一個社會,連在私人地方慢性自殺亦犯法時,這個社會能有甚麼自由?見微知著,這個社會的創意——不論這創意有品味與否——根本沒有存在的條件,這個社會所屬的國家,能靠它什麼草泥馬創意?

星期六, 2月 02, 2008

一人一信

網上有人發起一人一信,寄給聯合國秘書長,要求關注香港法治淪落的情況——是的,既然我們的硬膠警察都可以找國際刑警找一張咸相的源頭,為何我們不知會世界,港膠政府正與偽人(首席幫凶當然是公信第一報)聯手魚肉資訊自由、摧毀法治?

以下為信的樣本,請支持及隨便引。(惑仁不明為何信要是英文,中文也是聯合國承認的語文嘛——雖然不是我們寫開的正體字。)

Dear Secretary-General,

We are a group of Internet users in Hong Kong. As you might already
know, one of our popular singers – Edison Chen Kwoon-Hei was caught in a
sex scandal in January 2008. Pictures released resemble Gillian Chung,
Bobo Chan, and Cecilia Cheung, all of whom Chen was previously linked
to. Though the pictures released and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were
claimed to be digitally altered, the public and experts in digital
manipulation were skeptical about the clai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ison_Chen].

We agreed that we should not circulate these pictures. However, the
recent actions taken by the Hong Kong Police and Hong Kong judiciary led
to serious concerns of all Hong Kong Internet users about their freedom
in the Internet. Example of such unreasonable actions includes a
29-year-old man involved in the posting of those pictures was arrested
and remanded in custody for two months (Very UNUSUAL for that long
period, as he is not the original creator of the pictures.)

We urge the United Nations to look into this issue formally and to push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pay more respects to Hong Kong Internet
users as well as to protect our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Internet.

Yours truly,
Internet users from Hong Kong
[Sign your name here]

電郵地址:inquiries@un.org

星期四, 7月 19, 2007

明光社籌旗

慈善機構,幫助弱小,當然值得支持。看著一班義工,犧牲星期六寶貴的上午,抽著旗袋:「先生買支旗…」又怎不叫人感動?

但試想想,假如有一個親戚,抱著兩小無猜來問閣下商借三兩千作開飯之用,但他卻有嫖賭飲吹的前科,你又會作何想?

又假如這位親戚平常總愛借基督大愛之名,對閣下一切行為(包括閣下讀報的版面、閣下說粗口、閣下在街頭對索女行注目禮等行為)處處管制,卻來大大聲跟你說急需金錢買樓作道德清洗基地,你又有何感想?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明光社將會在新界區賣旗籌款。你樂善好施,逢旗必買?也請先了解這幫打「基督」旗幟的人過去幹過些甚麼。

提起明光社,人們總會立刻聯想起其身兼淫褻物品審裁員的總幹事蔡志森。事實上,明光社一直以維護社會道德風氣為己任。該社成立於1997年,成立的目的據說是為了「關注傳媒污染、正視社會歪風。它的成員包括律師、校長、神職人員和媒體工作者等,在性道德立場上極端保守,認為連自慰、婚前性行為和同性戀都不符合基督教的倫理原則。

1997年,明光社成立,總辦公室位於長沙灣,面積約300平方呎。

2000年,香港政府因要滿足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於是提出推動「性傾向歧視立法」,以保障同志的人權、生存權、教育就業權等。一向認為同性戀為後天病變的明光社,遂發起一人一信運動,呼籲社會中堅主動集結,並指同性戀有違傳統家庭倫理,家長應該保護子女,免得子女接收到「同性戀很正常」之類的資訊。

2001年,取得影視處該年132個外判項目中的5個。

2003年,建立「維護家庭聯盟」,以「捍衛一夫一妻,反對同性婚姻」為主要訴求。

2004年底,明光社和其他機構合辦了「重建整全心性」工作坊,號稱目的是訓練更多可以「關懷和輔導」同性戀者的人才,以求「改正」同性戀者的性傾向。

2005年9月,明光社於《明報》登出聲明,反對降低肛交年齡。
(見以下連結 http://www.truth-light.org.hk/form/news-mingpao-sign.jpg

2005年10月,教統局規劃中小學教師的人權教育培訓課程,讓擁有以上「尊重人權」往績的明光社承辦。

2007年,有關「中大學生報事件」及「鏗鏘集《同志‧戀人》事件」,請自行google一下。明光社位於長沙灣的寫字樓,現時已擴至約700平方呎。

明光社7月25日籌旗的理由,為「購買辦公室暨成立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特首你我都沒得揀,但是否將閣下辛勞所得放進一個「基督教社會道德裁判」的口袋,供其成立道德高地的據點,7月25日,你,有得揀。

廷伸閱讀:http://sidekick.myblog.hk/archives/2007/05/19/1031/
(參考:何春蕤〈揭明光社底牌系列〉)

星期四, 5月 17, 2007

從品味到傳統文化

當當權者離民眾愈來愈遠,是不是政權該「收皮」的時候?一個未經人民授權的政府,一個又一個品味審查處,早已是笑話的來源。現在愈來愈好玩了,繼千多人投訴聖經之後,民間組織「獨立媒體」(inmediahk)亦正籌備網上聯署,指馬力的六四言論令人不安及歪曲事實,與主流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觀相違,令人嘔心;收集簽名後會向影視處投訴。

是的,假如有人不自量力地自以為可以手執法規掌控社會品味,倒活該來讓其試試人民力量何其巨大,感受一下成為國際笑柄的滋味(亞洲國際都會當然久不久便要鬧些國際級笑話才合理!)更何況在有了互聯網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了,連網上世界都是雙向的web2.0了,還竟有人相信當權者可由上而下地擁有「品味管理權」?

我們都很奇怪,一面聲討當權者對品味的審查是干預,卻不斷要求政府保育這樣保育那個,難道我們還天真得認為政府機關很清楚何謂傳統文化?

康文署便又做膠事。本來好端端的傳統「搶包山」因被政府指危險而於70年代給禁止了,該署卻來一個借屍還魂,又打椿、又選拔,兼而限定參加人數,還有一大堆的規則要守,「搶」的本質早就消失了,參賽者只是鬥快「攞」而已。今年,當局決定用膠來代替包,將一個個膠包掛上塔,以便循環再用,令「搶包山」變成「攞膠山」。

明年,政府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肯定會將「山」這個元素也閹去,形式待定。從「搶包山」到「攞膠膠」,傳統文化便是如此被逐個字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