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18, 2007

明報小記工作坊


正在趕工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班由《明報》帶領的中小學生竟說要來參觀,主事人還要惑仁找幾個相關負責人*來分享一下。不過,有關功績性工作的(見報 = 提升組織知名度 = 上頭高興 = 有運行!!),惑仁是一向義不容辭。

大會要求我們除了介紹組織的架構和運作外,亦需我們客串評判,為他們的習作評分。

活動分上、下午舉行,上午的「小記者體驗營」包括來自約一百間小學的170名小四至小六的小朋友;下午的「專題報導工作坊」則有約140名中一至中三的同學仔參加。據知他們都是對新聞工作有興趣,報名參加《明報》的小記者活動的。

初涉採訪的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不夠狠——總想自己辛苦得來的資料全用得上。下午的中學生會獲發一堆資料,並分組就天水圍、旺角、深水埗、中西區撰寫一個專題報導。也許受我們偉大的教育制度摧殘了多年,對他們來說,沒有資料是不重要的,新聞稿、數據自不然便被拼拼貼貼而成一篇「報導」——正確點來說,像是旅發局的宣傳單張(旅發局 = 廢;宣傳單張 = 廢;旅發局的宣傳單張 = ……)。

一個報導就像一棵樹,沒有主幹,是必定會塌的了;枝節過多,不把養份全搶光才怪。

另一個惑仁覺得奇怪的,是當問及小學生們有否問題時,他們都很踴躍地舉手發問;然而,輪到中學組的分享時間,竟要三催四請方才有人提問。這個情況,可不可以怪罪於我們偉大的教育制度呢?我們自小已被訓練成不可挑戰權威、守紀律——覺得穿校服、晨早去早會唱校歌、上課只顧抄筆記是理所當然的閣下,亦是被荼毒了的一員。



不說記者,作為一個年輕人,不是該有一種永不言倦的好奇心嗎?不是該有挑戰權威的膽識嗎?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剛學曉走路的時候,那小手總喜歡摸身邊的一事一物?還記不記得會考準備得頭昏腦脹的時候,我們如何不理父母和教匠們的嘮叨,跟女孩子泡在大快活煲完一包醇薄荷萬?甚麼時候,我們就只懂考試,就只懂追GPA,卻忘了好奇(「關心同學的是非不是好奇,是八卦!)、忘了對知識的渴求、忘了對權威的懷疑和反叛?

又是生命力,到底是誰拿走了我們的生命力?

*感謝Winnie、Kit、Edmond、Zoi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