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投機炒賣,如何如何令物價飛升,令貧苦百姓生活困苦,是萬惡之本。
推論下去,一個愛民如己的負責任政府,合該調控物價,趕絕炒賣。
事實上,即使在自由市場如香港,不少自命為貧苦大眾請命的組織,不時都會跑出來,大叫大嚷什麼什麼「民生相關」的項目,應該「設定價格上限」,或是「限制加價幅度」,同時要求商人「唔好賺到盡」。
你跟這群人爭論,他們總會舉出一百二十個事實,說明「投機炒賣」如何令物價急漲,擁有資產收取租金的,就彷如敵對階級,時光似乎倒流了50年。
的確,炒家的存在,會令資產價格升幅較原來急且快,可沒有實質需求的支持,價格可總上不了去吧?中學的經濟課本早已告訴我們,價格由供求而定,要「調控」價格,便需調控供求,而非直接干預價格。(題外話:忽然記起惑仁唸書時很多同學都視為偶像、以華人獨立戰地記者作形象的一位作者,提出過「供求非定價金科玉律」,更指責香港的中學經濟課本都源自芝加哥學派,當然,這位型棍的左派記者沒有提出怎樣的經濟模型較供求定律為佳,最奇的是,這偶像的專欄,長期安躺在一份財經報章的副刊。)
偉大的特區政府,便在地產市場上,進行了強行干預價格的實驗。額外印花稅某程度上加重了買賣成本,間接調節了價格,同時亦抑制了某些投機需求。由於樓宇半年內轉手須付上一成半的稅金,短炒買家自然絕跡。
可結果呢?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顯示,政府出招後,本港二手樓價仍照升三星期,這一定程度上便證明了,所謂的炒家及投機行為,只是資產價格向上的催化劑,在供應不變而需求只少量下跌之下,價格照樣向上。政策之所以未令樓價下跌,正正側寫出炒家在樓市中的影響力不如想像中大。
再看看更偉大的祖國:崛起強國早已說過,要走「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對影響民生物價,當局特別著緊調控,在編制上,各行政區都設有物價局,以監控物價。阿爺早前更明令不得炒賣囤積食品,似乎相當為民生設想。
可市場,是從來不好惹的,據內地多份報章報道,發改委於月初先後約見多個共佔市場百分之六十份額的油商,要求穩定食油價格,但由於國際豆價上升不絕,令生產企業每生產1噸食油,便會虧損500元人仔,你是油企你會怎做?首先當然是停止產油,以免加速虧損,更進取的當然是透過子公司以市場可承受的價格出售食油了。這樣一來,結果便不難預見:報道指多家油企已停止產油,由於供應預期短缺,超市貨架上的存油便給搶光了。
隨著經濟增長(準確點說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人的購買意欲自會上升,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之下,價格自會上升。妄想可以靠調節銀碼去紓解民困,結果換來的只會適得其反,衍生短缺、倒賣、黑市等問題,令市場秩序亂上加亂,反自由市場者總以為「自由=放任=暴利」,卻總不明白供求,早已由為自由市場下的價格定下框架。
(再題外話:一眾聲稱為勞工謀福利的團體終成功爭取為市場定下一個違反供求卻是「有尊嚴」的工資水平,惑仁只好買定花生,期待看看那些勞動價值不及「公義水平」的勞工(即市場不願給予28元時薪的老弱傷殘及無經驗年青人)可以預見之慘況。)
2 則留言: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能預見樓宇供應短缺而一早採取適當措施令其增加, 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才會將樓價暴升的原因歸咎於投機的炒家.
少咗短炒的人,但樓市仍是很多供不應求,所以價格才會上升。
炒賣不會影響價格上升,是無人性的炒家才會咁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