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6, 2009

政府在市場的角色

施政報告公布後,一如既往,少甜加上市民對政府信任持續偏低之下,即使內有任何利民措施,亦會被批評個體無完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施政報告竟就似觸發民間對地產市場不滿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社會對政府以至發展商的批評升至高點。

事實上,任何一個市況,都有人買不起樓;在任何市場當中,供求本是最根本的組成部份,供求之間互為因果,價格飛升又豈會單是內地資金造成?可施政報告公布後,幾乎每一天都有關於「政府袖手樓價太高」的新聞,正正就反映了我們的政府完全視民怨如浮雲,在市場角色之中進退失據,以至大眾早已對政府失去了耐性。

不是嗎?特首曾蔭權公開說「豪宅升幅我地唔理」打後,由市民、各大媒體以至代理都紛紛舉出證據,以證豪宅價絕對帶動得了中小住宅價錢,令樓市出現投資者下流化的現象;隨後政府雖不斷強調「密切留意樓市數據」,並推出一系列措施(收緊豪宅按揭、行會成員吹風復建居屋),卻似僅為特首對樓市無知之言補鑊,又怎叫市民能對此無能政府有期望?

有代理發表研究報告,指現時樓價其實並不高,因為以現時本港居於私人住宅每月入息中位數24000元計,購買一個500平方呎單位只需7.4年的收入;而在97年,當年入息中位數為20600元,卻要12.6年的收入,因此現時樓價仍不算高。政府也有類似理據,指由於目前按息低企,現時的供樓負擔比率遠較97年為低,因此樓市仍屬健康。

事實上,不論是外資大行還是發展商,從07年樓市高峰到現在,都喜歡以97年或03年的樓市情況與現時比較,幾乎只要有別於此兩段時間,樓市便「仍屬健康」;惑仁倒想請教他們,將同一邏輯套用於人,是否沒有愛滋cancer便屬「健康」呢?

再者,既然政府以及各大發展商那麼喜歡以「樓價該由市場供求毫釐定」,來推卻政府在地產的角色,那為何總避而不提供應一方呢?據運輸及房屋局(off-topic:總不明為何運輸及房屋該由同一人掌管,因為政府對地鐵的發展模式很滿意?)的數據,本港目前僅有47000個可供發售一手單位,首三季的新樓供應,只及去年全年的六成二,而去年全年亦只有不足一萬個一手單位施工,為過去數年的低點;相較於九十年代的每年三萬多個單位,政府及發展商又豈能張大眼說樓市「仍屬健康」?

香港樓市最大的問題,並非樓價過高,又或是醫生律師買不起樓,而是政府明明在當中擔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賣地、港鐵、市建局、審批更改土地用途無不是由政府主宰的),卻又往往推而卻之;在發展商而言,透過將普通項目以豪宅出售而提高毛利率實屬無可厚非,但如此一來市場又豈會出現普羅用家負擔得起的新盤?在其他商品而言,市場需求增加自有供應補足;可在地產市場,
要市場百花齊放,政府作為市場最大地主,就必須針對市場需求而適當供應。步步怯於「推低樓價」指控的八萬五陰影,透過片面數據對市場需求作出有限的官僚式回應,任由市場失去秩序,又豈是口口聲聲「市場」的政府所為?

4 則留言:

匿名 說...

客觀中肯, 不偏不倚, 揭示特區政府在地產市場的支配角色.

匿名 說...

「豪宅升幅我地唔理」是因為豪宅買賣,是富豪自己買多一兩件心頭好的玩意,他們要點玩政府唔會理,記得交足印花稅就可以了。

最慘既就係,
豪宅升幅多多少少簡接地影響了中小價樓宇價格跟著升......

政府真係好頭痕......

匿名 說...

我有好多富貴朋友,大多數都係因為有樓在手,一買一賣賺下賺下咁成為富翁富婆。

樓宇買賣,
是一種投資賺錢的玩意居多,
所以,好多人都好想去參與,
希望都可以有機會變富翁。
所以,需求因而上升上升又上升,

因為,有人想變富翁+有人有真正住屋需要,
所以,需求因而上升上升又上升。
結果,樓價就會上升上升又上升。
如果,加埋供應下降下降又下降。
樓價一定好金好金好金。

政府呀政府,真係要諗下計仔。

匿名 說...

如果政府未諗到計仔。
買樓自住既人士,
就要自己諗計仔。
以下有個方法,係我諗既,
供大家參考。

方法就係:集體罷買。

唔去睇樓,唔去問價,
個個扮晒野話唔買樓,
一手樓唔買,二手樓唔買,
mug樓都唔買,
總之個個扮晒野話唔買,
你估d樓價仲有無得升呢?

要買樓既人士,以上方法,
真係有d計嫁,大家要考慮考慮。

樓價升係因為需求大過供應,
所以,要樓價跌,
各位準買家就要忍下自,
練好台戲,扮唔買...
到時,供過於求,
哈哈,仲唔輪到我地去爭番個話事權,
壓下價時又可以執下平貨。

哈!真係諗下都開心。

一於罷買樓宇三年。

三年,忍手三年,
可以儲下錢時,
又可以有平貨買。

諗得過喎。

大家準買家,一於發起遊行,
動議罷買樓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