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服務公司進行季度檢討後,一如市場所料,決定將大熱的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人壽H股納入恒指成分股,令成分股數目由原來36隻增至38隻,達到原本的新增上限水平。恒指服務公司更將因應情況,將成分股上限數目增至50隻,足見國企股地位愈見舉足輕重。
自1993年第一隻國企青島啤酒(0168)來港上市,至今不過短短14年;在此段期間,大量紅籌、國企南下,本港企業亦紛紛北上,隨著相互間的影響愈見增加,中港兩地之金融一體化大勢將成。
香港股市過去十分單純;有評論便認為,1997年前本港上市公司只有三大行業:一、銀行;二、地產;三、公用;其餘是一大堆不成氣候的工業股。其後內地在港企業透過買殼上市及內地窗口公司來港上市集資,漸漸成為股市另一力量,即所謂紅籌股,在1997年8月前一度成為推動本港股市上升的力量,令恒生指數在1997年8月高見16380點。
亞洲金融風暴後至今,恆指高企二萬點樓上,本港不少大型地產股已經復甦,股價重返1997年水平;反之,1996年至1997年8月當年被過分炒高的紅籌股,至今大部分股價仍未重返1997年8月的水平。
回歸近十載,各類型的股份例如大型航運公司、礦務公司、能源公司、內地電力股、公路股及內地銀行股同保險股;加上民企的造紙業、零售業、飲食業……等紛紛出現。今天香港股市的上市公司五花八門,已不再局限於銀行、地產同公用股。
1997年後內地企業不斷來港上市,為香港股市加添新血。今年恒生指數雖然再創新高,因恒指已不單純代表香港經濟,大量紅籌、國企股加入恒指成為新成分股,恆指更間接是內地經濟的寒暑表。同時,隨著內地金融、保險及電訊市場在2006年12月開放,2006年下半年內地銀行股來港上市及本港國企回歸內地A股市場,令2006年下半年港股再掀高潮。
另一方面,本港上市地產公司亦紛紛進入中國投資內地房地產,香港資金更透過內地企業大量來港上市而進入中國各行各業,形成內地各行各業的盛衰,反過來影響香港經濟。本港在1970年代興起的財閥,雖曾面對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打擊,但傷害不大,反而透過大量增加海外及內地投資,進一步壯大自己。例如長實(0001)、滙豐(0005),過去不但面對紅籌股競爭而毫不遜色,即使到了今天,其地位仍未能為國企完全取代。
隨著中國入世,國有企業及內地公司正面對日漸激烈的競爭,同時本港財閥亦覬覦國內龐大的市場。紅籌、國企同本港企業最大分別是,紅籌、國企股大股東是政府,董事局只是管理人才。不像在本港壯大的企業,背後皆有一位或以上的大股東。但從滙控(0005)及太古(0019)過去表現看,大企業需要的是良好管理人才,多於良好的大股東,這對紅籌、國企,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啟示。
事實上,隨著企業日漸長大,其家族影響力便宜漸漸淡化,即管理權與所有權應逐步分開,公司由良好管理層繼續負責拓展業務,這便是美國大企業、日本大企業步向成功的例子。
與世界大部份大企業多白手起家不同,紅籌同國企一開始便是大企業,由地方政府、省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照顧。管理質素既對企業成敗有如斯影響力,國企能否貫徹股權分置、政府撤手不以政策橫加干預;本港大財閥能否建立良好而獨立的管理團隊,顯然就是兩地企業能否共榮共富的關鍵。
日本及南韓過去由政府政策扶助下長大的大企業,一旦面對市場開放,在激烈競爭下有些脫胎換骨,成為擁有高度競爭力的大企業;亦有些失去政策優勢後倒下來,相信未來國企亦一樣。物競天擇,一間擁有優良管理質素的企業,往往能在自由市場中無往而不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