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4, 2014

樓市必跌 見底才買是王道?

大埔新盤開售,發展商質素向來麻麻,樓盤位置雖算旺中帶靜,單邊景觀靚,離港鐵站卻也有十五分鐘步程,卻索價平均近1.5萬元一實呎,貴絕同區。

這令惑仁想起區內一個二手樓盤,數年前首次置業時,亦曾細心考慮過,與同事聊起,原來大家所見略同,亦曾將那位處大埔中心附近,造價卻平一截的樓盤列入考慮之列。當年大埔中心的入場費約110萬左右,該樓盤由於未曾大修、實用率偏低,入場費僅80萬元左右,而屋苑一個實用260多呎的單位上月底成交價約240萬,租值逾8000元。反觀惑仁當年購入的單位,作價約130萬元,近期成交價約270萬元,租值約9000元左右而已。

然而,惑仁卻絲毫沒有後悔,事關最終購入的單位空間較佳,亦位處惑仁較喜愛的沙田區,附近鄰居質素亦較大埔優勝。事實上,很多人會將投資股票的考慮過程套用在樓市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03年買樓,97年沽出(如果樓市有沽空機制的話…)然而,準買家很多時卻忽視了「人」在樓市中的角色。

樓是用作居住的,每個人的喜好、需要都不盡相同,是的,也許某君的將軍澳單位幾年下來升值三倍,我的愉景灣單位卻只升兩倍,然而當中生活質素卻高下立見。或許你會說,「捱幾年,多幾十萬划算」,但人生能有多長?幾年前樓市走勢又有誰說得準?再者,一般人都難以一炮過購入住宅,按揭少不免,而銀行承造按揭時,除了考慮申請者的收入外,亦都要考慮其工作穩定性、年齡等因素。總希望撈底上車的人,可會考慮樓市急跌時的經濟是怎樣光景?屆時又是否又銀行願借予貸款?

所以,置業不同於購股票,居住者本身的能力及需要,方是首要考慮之元素,讀地產版是必須,對價格太過敏感以至對未來樓市太多預測卻大可不必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