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06, 2008

Facebook

朋友到舊公司應徵,問我意見。我問知否誰跟他面試,答案是以前坐在旁邊的同事H。朋友自言英文不好,擔心地問會否以英文面試,我想了一下,H雖自外國回流,但做的是中文雜誌,英文該不是最重要吧?我答朋友,不如預備點財金知識更為實際。

印象中的H,為人開朗健談,雖然說的笑話足以凍死十隻北極熊,但惑仁清楚記得,被上頭那班紙上談兵唔湊米氣指派工作而彷徨無助時,H如何主動奉上一大堆contact,並逐個解釋誰人擅長些什麼。H負責掌管公司一本小型雜誌,而公司只分配資源予H聘用parttime,姑勿論雜誌質素如何,H的工作量可是半點不輕。印象中,他一直有條理地完成每一項工作,工作能力在公司內可說數一數二。

朋友面試後與我通電,說一點也估不到H問他的問題。背了一大堆英文model answer的他,冷不防H問他有沒有用facebook,並請他講述一下facebook的「商機」——朋友即時啞口無言。

事實上,每天不斷upload私隱上facebook的我們,真的想世上有人願意以天價買下一個社群軟件,繼而為世人免費提供「尋找失散多年小學同學」的服務?facebook背後隱藏的,當然是龐大商機了。

有沒有出席過focus group?對我們這等貪小便宜的人來說,有飲有食有錢拿,當然無任歡迎;對從事市務的人來說,那是一種有效的搜集市場資訊方法,亦能深入地了解顧客口味,缺點是成本高昂。

市務人員亦喜歡以詳細問卷查探潛在顧客的消費傾向:完成一份真正用心設計的問卷需時約20分鐘,加上一名問卷調查員時薪約$50-$60,以及一點給受訪者的紀念品,問卷調查所費亦不菲。

對市務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找出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並將訊息傳送往他們的手上,但傳統的市務手法,卻大大增加了此一目的的成本。

Facebook的network、對用家喜好的仔細分類,正正就是市務人員夢寐以求的市場資訊。可以見到,facebook只要有系統地將這些資訊整合,便成了有利可圖的資訊;更值錢的,是近來愈來愈流行的社群營銷手法,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的地方(如美國),營造一個社群往往有利可圖,nike+便是一個極佳例子。

在本港,我們只知nike+是一種結合跑鞋與i-pod的科技;在美國,它卻是一種標榜「讓跑步不再孤獨的媒介」,除了i-pod會發聲提示用家跑步的進度以外,用家更可連上nike+的網頁,與喜愛跑步的人交流。

Facebook(或社群營銷)厲害之處,就是用家會自行以各自間的共通點去結成網絡,市務者推出產品時,自是可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此正正就是facebook「商機」所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