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19, 2008

時代巨輪



後為由居屋改建、前稱「紅灣半島」的一梯十伙最大770呎紅磡臨海「豪宅」「海濱南岸」

被派往城規會聽會,經過一大輪迫地鐵之後,準時早上九時到達現場。按照規定,公眾人士(包括記者)不得進入會議室,只能像上補習天王課般被安排往另一房間看直播。放好隨身物品,插好所需的訊號線之後,打算去一去洗手間。

「洗手間在哪呢?」
「一樓。」房間內負責登記的女孩冷冷地答——城規會的所在地是政府合署十五樓。

好傢伙,唯有死死地氣等他媽的電梯下樓。

「為節省能源,本署於非繁忙時間只開放一部電梯」告示大條道理地「說」。好,不要緊(但九時多也是「非繁忙時間」?)我等。

等了幾分鐘,電梯終於到,經過層層停停之後,好不容易才到了地下(電梯只往地下及七至十五樓),再乘扶梯上一樓,終於去得了洗手間。

十五樓,不會沒有洗手間吧?挑!門常開?身處以納稅人錢起的一幢大廈的十五樓的良好市民,竟要用十分鐘的時間去位處一樓的洗手間,不如叫我填表啦笨!挑!城規會以人為本?

一番折騰之後,終於坐了下來。看著身旁的女孩,熟悉的MP3機,是某台行家專用的,卻是陌生的面孔。倒是對方主動打招呼——原來真的是行家,卻是港聞的。大家換過了名片,也就討論agenda起來,也一起狐疑為何沒其他行家來。

正納悶間,看到了自小在電視中見到的行家徐徐走進(也是港聞的),心想總算有個電視台的。卻見他拿出MD機,問我們該如何插sound-box,謙說完全不懂MD。互相介紹寒暄之下,原來他已投身大有可能隨時收檔的官台,還真令我咀部呈「O」形。

會議討論的,是建議降低紅磡碼頭與前身為居屋紅灣半島的海濱南岸之間地皮的地積比率,加建什麼「視覺廊」(是一個平台之類的東西)及「綠化區」,以及討論其發展模式。如常報了料回去,會議沒甚麼激辯,也就如常回公司。



公司就在有關地皮旁,由北角回紅磡,乘小輪的話,紅磡碼頭正是必經之路。坐渡輪,想起很多東西,想起中學畢業在北角當學徒時,天天坐船上班;想起小時候,那時仍有佐敦道碼頭和深水埗碼頭,爸帶我住大會堂看書展,多坐小輪再乘巴士回當時青衣的家,黃昏回程時船上那碗餐蛋對折福麵,格外好吃。

紅磡碼頸,就是當年佐敦道碼頭和深水埗碼頭的格局:一大片空地、巴士總站、釣客、浪聲、小食店、附近帶狗散步的居民……惑仁不知道,拆了它,建成一個個「視覺廊」、「綠化帶」,人的生活質素是不是會更好,惑人也從來不理那屏風樓是如何的可惡——反正賣地的高興、天價買了地的天文價賣出去天經地義、買的又自我感覺良好——但,那一刻,就是覺得某一個年代,早已漸漸遠走。說不上不捨,卻就是想抓住、抓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