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即所謂的「超英趕美」)。毛澤東號召國民「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
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社會上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當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一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據當時的《人民日報》報導,在早稻畝產36000斤的基礎上,中稻畝產達到46000斤,田裡的稻穀緊密得排在一起,人都可以坐在上面。
報大數,早已是「新中國」的「國情」。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全國的GDP總量約10.6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然而內地31個行政區早前公布其上半年的GDP數據,卻竟與國家公布的不符。各省市的數據達11.92萬億元,與中央的相差達1.24萬億元,幾乎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直轄市的GDP總和。
中國人總喜歡吹噓,即使有中國國內,各省市領導也存在著一種「唔衰得」的心態,所管轄的行政區,決不能比同期出身的同僚差。而在經濟主導一切的「國情」之下,錢以及一切可量化成dollar sign的東西便成了衡量強弱的標準。至於轄下省市有多少搶劫,人民生活如何艱苦,大家當然也不會給中央知曉個實情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