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德樓最後一天經營,各大傳媒紛紛以「集體回憶」的筆觸,協助食古不化的酒樓老闆控訴領匯。鳳德樓負責人更又籍機狠批領匯「無情」、「妄顧社會責任」;有報導更籍訪問街坊,指責匯不近人情。(赫然發覺,此篇報導竟是保守得要命的惑仁上手採寫,難道娛樂版的歷練就沒有令她open-mind一點?)
在奉行資本主義的社會,商業機構所謂的「社會責任」,就是確保股東獲得合理回報,而不是令經營不善的既得利益者苟存。事實上,領匯的做法,根本沒有損害消費者的選擇——早已有報導講過,鳳德樓就如老人俱樂部,亞婆亞伯一人叫一籠叉燒包(小點)坐一個上午,高消費力的客人卻早已去了7樓的新酒樓。
不過,領匯的回應卻有點不近人情。該公司指,同一商場的新食肆經營者會招聘110人,連同位於7樓酒樓的員工人數計算,兩間酒樓共聘用260個員工,比之前經營者的員工總人數多三成。這根本是徹頭徹尾的效益主義——我打破了員工的飯碗,卻製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但是,當閣下光顧過某些屋邨酒樓,便會同意,某些人是沒有資格霸著飯碗的。時代在變,仍天天把「我後生嗰陣……」、「我入行嘅時候……」掛在口邊,拒絕隨時代巨輪轉的「老屎忽」,有何資格一邊控訴現今集團「規條多多」,一邊指責他人「打破飯碗」呢?年齡本來有經驗的優勢(尤其是飲食行業,平固然好,但經驗亦極重要),但拒絕跟上時代,便只得被時代淘汰——莫道時光不等人!
作為一個記者,又或是所謂「為基層發聲」的「知識份子」,是不是該去真正了解一下基層(例如飲茶時不要只掛著看報紙、或討論《資本論》;又或是別顧著做補習兼職,去酒家試試「炒散」),從而思考到底誰才可以幫到他們呢?
2 則留言:
佢地的確係好唔economically efficient,但係我又諗,阿公阿婆又真係好享受,甚至有需要只叫一籠叉燒包坐一個上午.....雖然呢個係另一個問題,好似唔應該降低企業效率去解決,但係我信就算佢地有多d錢,都係prefer呢種生活。呢個就係地方少少的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時與人不同的困局。
基本上,只要酒樓能在面對每天的客人都是此班公公婆婆的情況下,仍能營運下去,事情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一家商業機構背棄為股東爭取最大回報的承諾,去滿足一班社福人士的功績慾望,卻是妄顧責任之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