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7, 2012

香港命運繫於中國(咁就仆街啦!)

特首梁振英在立法會,講述施政理念。按過往傳統,此乃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梁振英老早宣揚其施政報告將於明年一月才宣讀,時間只好用作自吹自擂,「提醒」香港人自己上任百日,除了一煲比一煲杰的焦粥之外,亦有包括停雙非、緩擴自由行、打擊水貨客,甚至以往反輸入內傭等「功績」。

他又強調,香港不能閉關鎖港,重申香港命運與中國一脈相連。事實上,對中國樂觀的,或認為香港「無中國唔得」的,從來不止於少數人。不少經濟學者、資深分析員,都認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乃來自中國的發展,而中國的經濟,相對於外國極其樂觀。

社會、政治、經濟,從來密不可分,而經濟,亦不是一個簡單的GDP數字可以形容得了。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有人認為不關香港事,經濟有其本身的動力,可事實上,當通國人民活於水深火熱,你香港人憑什麼主觀覺得「老百姓生活已大大改善」?

常聽到的一個論調,是「中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大家應給予時間改善;問題是,中國真的是「進步」、「改善」中嗎?

美國研究機構「佩尤」(Pew Research Centre),在今年三至四月,於全中國除港澳西藏的省份,訪問了逾3100人,當中48%人認為貧富懸殊是中國的大問題,較08年的調查,增加了7個百分點,調查機構指,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確令很多人脫離貧窮,但同時亦令貧富懸殊加劇,而對於是否希望中國實行「美國式民主」,52%的人認為答案為「是」,比07年的調查,增加4個百分點。對於經常持「國情不同」的人來說,這又是否有反思價值?一黨轉政或有利GDP,但是否有利一個國家強大?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是否真的前途無可限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全球百大品牌中,竟無一為中國品牌,中國仍是在「揼石仔」,製造低技術的代工,出口歐美市場,經濟欠佳便建橋起路,谷大GDP。經濟三頭馬車(出口、消費、投資)當中,兩者要依賴外國(無出口搵條毛來消費?)中國憑什麼口硬、堀起?再者,中國受累於一孩政策及人口老化,人口年齡中位數達三十歲以上,遠超墨西哥巴西等對手,更何況面對世界最大出口市場——美國,中國可說半點地理優勢也沒有,當工資愈來愈高,而所提供的貨品,任何國家也可提供,中國的經濟,又可以有多「奇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