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03, 2008

當官僚操控市場機制

政府早前公布2008/09年度的「賣地計劃供申請土地一覽表」,亦即是俗稱的「勾地表」,表內共有62幅土地,包括26幅新增土地,以及36幅舊有地皮;而在此36幅地皮當中,包括有一些如聶歌信山道地皮及前山谷道地皮等,多次被政府拒絕勾出的地皮。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在公布2008/09預算案時指出,勾地表制度可「讓發展商因應市場的情況,申請勾地表上合適的土地作公開拍賣,是一個由市場決定賣地數量和時間的機制,可避免不必要的政府干預」;而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在勾地表記者會上亦指,「售賣土地應由市場按需求決定」。

事實上,勾地表制度容許發展商以心目中的價格向政府要求拍賣土地,政府可因應發展商的出價是否達至目標才決定是否出售,此制度的而且確為政府及發展商的價格,提供了一個磨合的空間,比起定期賣地,更能讓市場發揮解決供求問題的作用。然而,早前有發展商表示勾地表制度令樓價被推高,這是否意味著市場「失效」,發揮不了調節價格的功能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勾地表制度的「市場失效」,其實完完全全是由官僚的「政府萬能心態」一手造成的。有關官員的言論,便正正能反映政府在實行「勾地表」制度的同時,骨子裡的大政府思維。

去年有發展商多次試勾地皮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政府從不公布試勾失敗的價錢,令別的發展商未能取得出價的參考。在勾地表記者會上,地政總署署長譚贛蘭在回應有關問題時便表示,「(大意)現時制度之下,任何人皆可參與勾地,勾地者可以任何價錢試勾,如果當局貿然公布有關資料,市場便有可能將該價錢視作政府心目中的勾地價(即政府所評估地價的八成),這便有可能令市場出現太多訊息,從而令市場出現混亂情況」。

首先可以看到,勾地所涉及的金額,絕對不同於自訂車牌等項目的小數目。的而且確,誠如譚署長所言,技術上任何人都可以試勾地皮;但在現實中,有誰會相信一個市值以十億以至百億計算的發展商,會動用無數人力物力對地皮價值作出評估,然後以完全不合理的低價勾地?

其次,即使有關的勾地價未符合政府心目中的價位,甚至在政府心目中屬於不合理的價錢,但對其他有意勾地者來說,有關資料仍是重要參考,仍然有助發展商比較自己心目中與政府心目中的估價,有助地皮更快被勾出。政府不公布拒勾價,其實便等如以控制市場資訊的手法,去對市場作出最直接的干預。

很多時候,市場被批評為「失效」,正正就是來自市場資訊的不足。政府不肯為市場提供充足的資訊,便剛好反映了其不信任市場判斷能力的心態;政府自以為有能力為市場判斷何種資訊有用、何種資訊會引起混亂,結果便造成影響市場效率的結果(發展商多次試勾失敗),促使部份市場參與者(如未能經勾地表制度投得地皮的發展商)對政府作出干預市場的要求(要求定期賣地)。

香港的成功,向來被認為是從自由市場而來;已故經濟學大師佛利民,更曾將香港視為他心目中最能體現自由市場的地區。建立一個自由市場殊不容易,但從勾地表制度之中可以看到,一種本來能體現自由市場精神的制度,落在充滿大政府思維的官僚手中,摧毀一個市場簡直是易如反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