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0, 2007

從張炳良至陳法拉 由惑仁到胡文新

學者張炳良獲推薦擔任教院院長,據知有電台記者第一時間往教院,打算訪問一下學者及學生的意見。張炳良學者出身,與民主派又關係密切,更身兼多項公職,公眾形象可說相當正面;教院學者對其意見正面可說是意料中事,結果也真沒甚麼驚喜。

然而,學生的反應卻嚇你一跳,教院雖位處大埔深山,但以現在資訊之發達,總不至於與世隔絕吧?記者隨便街訪一個學生,打算問其意見,學生卻竟不知道張炳良的身份,更謂最希望新校長為教院爭取「正名」,以及「捍衛」教院,免再被削資。

早說過,教院的存在根本就是一件荒謬絕倫的事情:不是嗎?教院的課程設計是針對教育工作者而設的,但從來只有公開考試中的失敗者才會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委身」教院(其他大學也有教育系,「成功者」及有志於教育之人自會作出精明選擇);而我們可憐的中小學生,卻將由這幫聲稱有志於教育工作,卻未能克服公開試的人教導出來…這夠荒謬了嗎?

教院人卻說未夠,他們說教院收不到高質素的學生,以及籌不到款,是因為教院不叫「大學」。天哪,這是受過高等教育之人的思維嗎?如果這幫人說的有道理,那一窮二白又沒有人投懷送抱的惑仁,乾脆連名帶姓改作叫「謝霆鋒」或「胡文新」好了;而沒人追求又唔夠索的韋穎莎,也該快快改叫作「陳法拉」吧(那以後金融故及風雲系列就由陳法拉撰文了,正!)

好了,現在教院的學生,正急著要自己成為一個「唸大學的學生」,卻連未來院長的名字也沒有聽過。事實上,平時有看報紙的人,不會不識張炳良這名字吧?教院成為了「大學」,除了學生會可爭取多幾家山卡拉樓上café優惠之外,到底又有誰得到好處呢?

原來特區的小朋友都很可愛,對他們來說,只要是「大學」就好,自己就是「大學生」——社會的精英、高人一等、大把好工等著你——那末,MIT和倫商畢業的,大概比惑仁低一等了,為何他們的收入,又會是惑仁的十倍呢?

即使不用收入論英雄,單憑教院學生對時事的貧乏認知,又哪有資格自稱為「知識份子」,還有少許廉恥的,於畢業後快快去當個學徒,萬勿執教鞭誤人子弟,自是功德無量。

2 則留言:

Unknown 說...

你最近来教院采访了吗?@@~

惑仁 說...

沒有,有怎會不找下你?只是行家談天時說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