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媽一起買晚餐的材料,去到雜貨店買蛋,看見有預先包好十元一袋的,也有一隻隻放在箱子內任君選擇的;忽然想起,在廣州的家,蛋是500g、500g(即內地一斤)地賣的,那倒也方便,兩個人回去想早餐弄炒蛋,買四隻便行,不用買一盒。
那便奇了,香港的食品多是內地進口的,內地的更不消說,為何同一樣貨品,甚至同一個貨源,賣法竟會不同?怎料媽媽竟回答:「同一個貨源?不,這家人不賣大陸蛋的。」一家尋常不過的雜貨店,竟還有這種規矩嘛!
小時候,爸爸會在週六帶我四處去,其中一個節目是逛裕華國貨。大概中國人都很愛面子,當年裕華國貨賣的,都是質量最好的中國產貨品,國貨公司本身就代表了「性價比超高」。
甚麼時候開始,電子產品上的「Made in Japan」由豆腐渣變了人人渴求的一個label、成衣上的「Made in Hong Kong」由cheap野變了用料上乘的佳品、Nikon相機本田汽車皆是「Made in Thailand」?而同時被稱作世界工廠的中國,其所產的「Made in China」經過廿多年竟由價廉物美成了假貨代名詞?
國情洗腦班對我們說,中國,不,祖國發展起來了,一國兩制成功落實了;媽媽說:「人,沒有人格;國,也自然沒有國格。」
當對面肥仔雜貨店拒售中國雞蛋,九點幾的GDP年增長、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到底代表了什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