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9, 2007

中國印度誰更優勝?

2002年,高盛推出「金磚四國」概念,指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為世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這四國各擅勝場亦各有難處,當中中國和印度,由於同樣人口龐大,早被視為是21世紀最矚目的一對國際寃家。

然而,細心點看,似疏還密的中國和印度雖然邊境相接、且分別高踞人口最多國家首、次兩席,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2006年,中國GDP達26,847億美元,而同期印度則只有約8,000億;但是,印度卻比中國擁有更多年輕人口。兩國誰優誰劣,難以說起,可以肯定的是,在可見將來,中印兩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將愈發舉足輕重。

說中國和印度關係似疏還密,除了兩國邊界接壤、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外,兩國同樣面對龐大的貧農人口問題,為發展造成極大障礙。中國為世上最多人口的國家,人口達13億;印度則緊隨其後,擁有近11億的人口,預計在2050年,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近六成為農村人口,印度則更嚴重,只有29%人口居於城市。

印度基建不足礙發展
事實上,到過印度的人都會對此有深切體會。和上海、廣州以至成都等中國城市相比,印度商業重城孟買一點都不像國際化大城市的樣子,髒髒亂亂、乞丐滿街,高樓大廈旁的就是貧民窟。

印度政府亦深明此理,並將於今年投下302億美元作基礎建設,大有急起直追之勢。而據世界經濟論壇2005年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印度的競爭力排名比中國高,說明了至少在增長競爭力的層面上,前者比後者確有不少優勝之處。

兩國產業結構迥異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中國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主導,採取投資主導型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在第一產業,中國早已躍居世界首位;相反,印度的發展模式則為先發展服務業以帶動經濟全面增長,故此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則有「世界辦公室」之稱。

從中國和印度在第二及第三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便可看出此點:在第二產業,中國和印度的比是50.9:26.9,可見中國的製造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上幾乎是印度的兩倍。在第三產業方面,中印之比是33.2:48.2,表示印度在服務業上,比起中國有明顯的優勢。

另外,中國經常賬差額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有上升趨勢,印度的同比數據卻有下降勢頭,這表示了相對於中國出口較入口多的經濟結構模式,印度更重國內消費而非海外投資、重內部需求而非出口外地、重發展服務業而非製造業。

財經雜誌《福布斯》引用國際貨幣基金數據指出,中國現時的人均GDP約為7,560美元,而印度則約為3,700美元,然而,印度的年輕消費群卻吸引著無數外來投資者,該國25歲以下人口佔全國總人口逾三分之二,擁有全球最年輕化的人口結構。正當中國的計生政策引起人口老化問題的時候,印度的內需市場以及年輕族群的潛在消費力,正是該國發展的契機。

對跨國企業來說,最理想的市場自然是具高消費力且肯消費的年輕人佔多的市場。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指出,印度民間的實質購買力,去年約有2,210億美元,佔去該國GDP的28%;而麥格理證劵亦指出印度零售業產值約達2,700億美元,但目前滲透率只有4.6%,說明零售市場潛力極佳。

相對於正面對人口老化的中國,印度將有愈來愈多年輕的勞動力,中國則需解決社會福利及退休制度的壓力,人口結構勢成兩國發展前途的關鍵。印稅率高昂 中融資較難 然而,印度的企業利得稅率達35%,令不少海外投資者卻步;剛通過兩稅合一的中國,企業稅率統一為25%,再加上印度零售業結構散亂,開放程度又不及中國(印度在2006年1月才開放外資投資連鎖零售業,惟外資最多持股量卻只有51%),這對外資來說無疑是一個窒礙。 中國市場雖然比印度開放,企業融資卻比印度難。根據世界銀行的「商業環境調查」,中國企業中有80%認為,融資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相比之下,只有52.1%的印度企業有此困擾。此外,現時印度有政府銀行27家,私人銀行25家、外資銀行46家,百多間商業銀行,另有逾4.7萬個非銀行金融機構。 中國的銀行體系則處於未完全開放的階段,中行、工行、農行及建行等國有銀行仍然主導市場。另一方面,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更平均,當中只有35%借予國有企業,其餘則留作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貸款;反觀中國,70%的貸款落到國企手中,只有約30%的私人貸款。故此,印度銀行的不良資產及呆壞賬比率都較中國為低。

中印貿易額只及中日八分一
中國印度,邊境相連,面對的困局何其相似,走的路卻大有不同。兩個潛力大國看似密不可分,去年雙邊貿易額卻只有250億美元,只及中日同比數據的八份一。的而且確,兩國皆有眾多難點需要克服,21世紀卻似乎已成為兩個超級大國崛起的舞台。

沒有留言: